综艺咖咋成了演艺圈鄙视链末端?

综艺咖咋成了演艺圈鄙视链末

最近,《乐队的夏天2》乐评人丁太升和助演嘉宾刘维的隔空论战,让“综艺混子”一词登上了热搜。在各大社交网站上,网友们对于“综艺咖”的争论也盖起多层高楼。

刘维不是第一个被贴上“综艺咖”标签的明星。邓超、孙红雷因为上综艺节目,给观众留下了“伐木累”、“孙漂亮”、“颜王”的深刻印象,观众对他们的喜爱度和亲近感直线上升。但另一方面,这也间接影响到他们在大银幕上的角色呈现,出戏、跳戏成为常见问题。

在专业领域有一定成就的明星,在开始参加综艺节目时总会遇到不赞同的声音。郎朗今年以来录了《妻子的浪漫旅行》《青春环游记》《做家务的男人》等多档综艺,就有网友评价是“不务正业”。去年章子怡参加真人秀,粉丝也吵翻了天,认为章子怡接演综艺是“自降身价”。

网上流传着这么一条鄙视链,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,拍电视剧的看不起拍综艺的。而对于这些争议,明星们并非不知道。

郎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参加综艺其实是因为音乐会弹不了,参加综艺不会影响他。

除了章子怡、孙红雷,综艺中更多的是处在上升期或刚出道的艺人。他们可以吃到综艺的红利,与此同时也承受着风险。

对于新人来说,他们频繁上综艺,大多是为了开拓知名度,混个脸熟。节目组为了粉丝量或节目需要发出邀请,但他们自己适不适合综艺却是个变数,“被嘲容易圈粉难”。

流量是把双刃剑,对于综艺节目和明星来说都是如此。他们面临的负面评价背后,还是综艺节目野蛮生长后的转型难题。

国内综艺发展时间较短,随着数量激增,抄袭、跟风等乱象也频发。一个爆款推出后,同质化的节目纷纷上线。很多综艺都将重点放在拼明星上,而非是对内容的打磨和对模式的研究。过度依赖明星,其结果往往是明星表现一般,节目也不好看。

最近两年,综艺不如以往吃香,除了观众要求更高外,“流量之风”的反噬也是重要影响因素。

综艺节目的另一个困境是用工荒。虽然录综艺节目的明星很多,但观众喜欢的却不多。今年以来,大张伟、杨迪、李诞、郭麒麟等都成了综艺中的熟面孔。有统计显示,大张伟今年已经在10档以上综艺中出现,他在微博上调侃自己“酒店趴活儿,开录就走”。

跨界可以解一时之急,却并不长久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或许是可行之路,也能顺便消去综艺咖的部分争议。

文图据《扬子晚报》

 分享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  •  主题颜色

    • 橘色
    • 绿色
    • 蓝色
    • 粉色
    • 红色
    • 金色
  • 扫码用手机访问

返回首页留言反馈
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,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vvv1234512345@outlook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观看记录